这篇硕士论文,看第一页就哭了……
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留下的每一粒种子
都会在未来生根发芽”
钟扬教授
您留下的“种子”真的发芽了
多希望您能看到
……
近日,一次采访中
复旦大学学生张嘉琪
跟我们聊起了她的硕士论文
论文的第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
“谨以本文纪念钟扬教授”
张嘉琪是复旦大学
红树林北移团队的一名成员
她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
是将红树这种生长在
热带、亚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植物
种到纬度更高的上海
而这也是“时代楷模”“种子先生”
复旦大学钟扬教授
毕生的梦想
遗憾的是,2017年9月25日
钟扬教授出差途中遭遇车祸
不幸逝世
“红树北移”
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钟扬教授离世后
红树林引种工作一度陷入低谷
前路多艰,谁的心里都没底
退堂鼓的念头开始蔓延
“这个项目钟老师坚持了快十年
我们不能就这样把它丢下”
南蓬副教授一句话
拉扯着大家的思念
他们又想起了钟老师
眼前的场景触动着张嘉琪
脑海中那个“模糊”的钟老师
此刻,清晰了起来
其实,张嘉琪并未见过钟扬
他离世时
她刚入学不到一个月
她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钟扬
“大家说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起初,张嘉琪也并不了解红树
看到那些40公分左右的小苗
她甚至觉得它们没有生命力
更不明白为何要费这么大劲
把红树种到上海来
一次,在漳州
张嘉琪沿着河岸取样
青苔覆盖的斜坡异常滑腻
基本上每20米就要打滑摔一次
遇到深深的淤泥,鞋就拔不出来
只能借助别人才能脱困
这些现实的苦头
让张嘉琪渐渐明白了
红树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红树被称为“海洋卫士”
能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
只要有它,近海就能
有效降低赤潮暴发率
这也是钟扬教授从2008年起
就开始着手红树北移的原因
然而,上海的地理环境
并不适合“怕冷”的红树
很多同行劝他们放弃
“如果钟老师还在,他会怎么选”
一句不经意的提问
让大家陷入了沉默
……
大家在几十万株红树种苗中
一遍遍筛选
选苗、栽种、换种、修剪
“种了死,死了再种……”
没有希望的日子
持续了七八年
终于在众多红树品种中找到两种
可以在上海开花繁衍的
然而,2021年春节
一场寒潮不期而至
一个个大冰锥挂在树苗下
也挂在团队每个人的心头
“不能放弃!
哪怕只有一棵活下来,也是宝贝”
大家接连往地里灌水
想利用水的保温效果保护树苗
最多的时候
张嘉琪一周要去3次基地
单程要花2个半小时
站在冰冷刺骨的水中
一遍遍为红树苗喷洒精心配制的防冻剂
“物种的迁移是用时间说话
唯有百折不饶才能有收获”
每当坚持不下去时
钟老师的样子
便一次次浮现在眼前
令人欣喜的是
随后天气转暖
不少红树植株在水体保护下挺了过来
这让大家更坚定
红树北移,滩涂变绿
不仅仅是梦想
今年5月
枯萎的红树树干处出现了“红心”
6月
不少红树苗生出了绿芽
不久前
当大家再次来到红树林时
一些绿芽已长出了3-5片叶子
去年幼苗的成活率
高达七八成
这是近十年来第一次
在自然条件下
红树有了如此高的成活率
“上海的海岸线
能长满茂密的红树吗”
随着滩涂上一片片绿色的铺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
向团队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南蓬看来
这条路,可能还很远
甚至需要20年、30年
红树才能从幼儿园
一步步走到毕业
“那时我肯定走不动了
就坐在轮椅上看着吧
替钟老师看看”
微风拂过滩涂
南蓬又想起了钟扬教授的话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但我毫不畏惧
因为我的学生
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走在滩涂边
张嘉琪聊起了未来的打算
她还要继续攻读博士
还要继续陪着这片小红树
“直到它们慢慢长大
布满这片滩涂”
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奇乐